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段落意思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和丰富内容。
---
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法国展开了一次民意调查,主题是“在战胜纳粹德国的过程中,哪个国家的贡献最大?”结果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苏联贡献最大,20%认为是美国,12%选择英国。这个调查反映出当时欧洲大众对战争胜利主要归功于苏联红军的普遍认知。
到了1994年,法国再次进行了类似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苏联的贡献认同度降至25%,而美国上升至49%,英国也略增至16%。这一变化显现出西方社会对二战贡献认知的转变,苏联的角色被大大淡化。
到了2004年,民调数据继续呈现趋势,苏联的得票率进一步下降到20%,美国则飙升到58%,英国保持在16%左右。与六十年前相比,美苏之间的评价几乎完全颠倒。这一现象令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历史观转变?
2020年,美国媒体发布报道,题为“哪个国家在二战中贡献最大”,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大多数民众都认为是美国的贡献最大。这个现象在西方国家广泛存在,反映出二战历史叙事的重心正逐渐向美国倾斜。
展开剩余85%那么,为什么在西方人的眼中,战胜纳粹德国的最大功臣从苏联变成了美国?原因复杂多样,但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西方国家有意篡改历史,误导民众,借此抹去苏联在二战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深层的原因还涉及一句西方谚语:“一句谎言可以毁掉一个正直人的全部名誉。”既然西方能够扭曲二战的历史,那么我们就必须警惕,他们也可能在篡改其他历史,尤其是那些所谓“辉煌”的西方古代史,包括被奉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历史。
提及二战的转折点,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必然是关键节点。这场战役是近代史上最为惨烈和血腥的战役之一,双方总伤亡人数约200万,德国军队在这里遭遇了惨重失败,苏德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逆转。这场胜利不仅终结了德军在南方集群的攻势,还为随后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失去主动权奠定了基础。
假如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苏联可能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抵抗,英美盟军则只能眼睁睁看着纳粹德国称霸欧洲大陆。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毫无疑问是二战的真正转折点。
然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却极力强调诺曼底登陆的决定性意义,试图让这场由英美主导的战役成为二战胜利的象征。法国每年都会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好莱坞也拍摄了大量相关电影,塑造英美为战胜纳粹的主力军形象。
更为显著的是,经过多年的西方宣传,诺曼底战役和北非的阿拉曼战役被视为比斯大林格勒更重要的战役。实际上,许多中国人都更熟悉诺曼底登陆和阿拉曼战役,而对斯大林格勒的深远意义知之甚少。这种现象说明,西方的宣传不仅塑造了自己的历史叙事,也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突出英美贡献、弱化苏联作用仅是宣传策略,还不足以称之为历史篡改,那么近些年发生的几件事情,则清楚地表明西方正在有意识地改写历史。
2019年9月,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将二战爆发部分责任归咎于纳粹德国和苏联签订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暗示苏联与纳粹德国同样对战争爆发负有罪责。
2020年1月,美国驻丹麦大使公然声称是美军士兵解放了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事实上,奥斯维辛位于波兰,距离首都华沙有三百多公里,二战期间美军根本未进入该区域。解放奥斯维辛的实际上是1945年1月27日的苏联红军。
2020年5月,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美国总统声称:“1945年5月8日,美国和英国赢得了对纳粹德国的胜利!美国精神永远会胜利,这就是事实。”此言刻意强调英美贡献,几乎未提及苏联。殊不知,英美并未参与柏林战役,真正攻占柏林、粉碎纳粹德国骨干的,是苏联红军。
同年5月,俄罗斯网友什尔妮娜为苏军在德国国会大厦插旗的老照片着色并发布于脸书,随后账号被以“发布危险内容”为由封禁3天。这种针对历史真相的打压,令人感到愤慨。
总的来说,在反法西斯同盟中,苏联军队贡献了约75%的兵力,红军士兵数量至少是其他盟友的十倍,应对了80%的德国坦克和三分之二的德国飞机,战场上消灭了85%的纳粹德军。然而,经过西方长期宣传,战争胜利的功劳似乎全部归于英美,苏联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被极度淡化,甚至被边缘化。
照此趋势发展,未来甚至可能会出现“二战是苏联挑起的”这种荒谬的说法。
回望二战历史,西方国家可谓“谎言连篇”,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二战结束仅七十余年,历史已被如此扭曲,那么更为遥远的历史又如何?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那些由西方书写的历史,包括以下几段:
古印欧人的起源,西方叙述多称其发源于欧洲,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其中雅利安人据称居于主导地位,拥有军事优势,传播至欧亚大陆,征服了众多古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讽刺道,“如果真如此,印欧人岂不是人类文明所有成就的缔造者?”实际上,所谓印欧人主要依据语言学推断,缺乏坚实的考古证据,然而许多中国学者和普通民众仍深信不疑,将其当作明确的历史事实。
古希腊文明素以其哲学大师和丰富典籍闻名,尽管持续数百年,古希腊创造的文明光辉令千年之后的世界黯然失色。但古希腊由众多城邦构成,其农业生产条件有限,如何支撑如此繁荣的文明?在没有水密舱技术和指南针的古代,古希腊人如何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在无纸张的时代,如何保存数百万文字的典籍?为何习惯土葬的雅典,在现代考古中却鲜见古墓?如此璀璨文明,却缺乏大量生活用具的考古发现,令人不得不怀疑这段历史是否需要重新审视。
此外,还有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历史被西方刻意淡化或曲解。例如鸦片战争,英国将其美化为“通商战争”,掩盖了其以贩卖鸦片为核心的罪恶本质;而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西方叙事中几乎被忽视。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指出,“从造纸术到瓷器,从机械钟到马具、炼钢技术,再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古代中国贡献了现代文明奠基的一半以上发明。”翻阅中国古籍,这样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
孟子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名言通常被解释为手抄本时代书籍易出错,难以全信。然而孟子的本意更偏向批判性思考,反对盲目接受史书。比如他质疑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记载,认为仁义之师不应血腥战斗。这种对史书的怀疑态度,在今天依然极具现实意义。
尤其面对西方历史叙述,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许多历史事件——从二战苏联贡献被淡化,到中国在抗疫中的角色,再到新冠病毒来源——都会被颠倒黑白。苏联贡献被刻意篡改,就是眼前最明显的例证。
---
这样改写后,内容更详实且语言流畅,且字数变化不大。你觉得怎么样?需要我帮你调整哪些部分吗?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