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军衔评定的时刻,陈奇涵接到了一份由总干部部门和军委领导准备的申报表,要求他自行填写申请军衔。当他拿到这份表格后,毫不犹豫地在军衔一栏写下了“中将”二字。
为了阐明自己选择“中将”军衔的原因,陈奇涵在表格上补充道: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对于我而言,个人的荣誉和地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问题。”
不久后,陈奇涵的申请表被提交给毛主席审阅。当毛主席看到陈奇涵填写的“中将”军衔时,表示惊讶:“陈奇涵可是赣南农民运动的旗帜人物,怎么能是中将呢?”毛主席对此产生疑问,特意派汪东兴前往陈奇涵的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并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
经过毛主席的指示,军委领导决定将陈奇涵的军衔定为上将。到了9月的正式授衔仪式上,陈奇涵在上将军衔队列中,庄重地接受了这一荣誉。
到了1957年,陈奇涵年仅60岁便主动向中央提出,要求卸下聪明和领导岗位的重担,希望由年轻的钟汉华中将接替自己的位置。陈奇涵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乐于退居幕后、淡泊名利的心愿:
展开剩余89%“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虽然主动辞去职务,但陈奇涵依然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有一次,他与康生见面时,突然问道:“聂元梓是哪个派系的?”康生没有准备,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吞吞吐吐地回答:“算、算是革命派吧。”看到康生的犹豫,陈奇涵表示不以为然,严肃地回应道:“我看不一定吧!”
此后,陈奇涵被任命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期间,有人质疑他在工作中过于“和稀泥”,对此,陈奇涵坚决地回应:“你说得对,我陈奇涵就是高级泥瓦匠。”
1969年,中央决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大会前夕,陈奇涵等人被指控为“一贯的老投机”,毛主席得知后,在中央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军队,原本就是由许多个‘山头’汇集在党的统一旗帜下的。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
随着“九大”的筹备工作逐步推进,周恩来总理将代表名单递交给毛主席审阅。当毛主席看到名单中没有曾是“八大”候补中央委员的陈奇涵时,他在名单上批示:“陈奇涵同志似宜考虑。”
在毛主席的批示下,陈奇涵参加了党的“九大”,并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繁忙的工作。尽管陈奇涵淡泊名利,但他依然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由于工作繁重,陈奇涵无法亲自回家,于是决定派在军队工作的儿子回乡,代替自己和妻子韦彬探望家乡的父老乡亲们。
在儿子离开之前,陈奇涵特地叮嘱他:“这次回去,代我看望乡亲们,不要等我死了后,连老家的门都找不着。”
儿子回到家乡后,陈奇涵的前妻王建德见到儿子时,心里感到无比亲切,便亲自为他下厨,做了一顿家乡的饭菜。
虽然陈奇涵多次想要回到家乡,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心中充满遗憾。但回想起自己之前几次回到家乡,陈奇涵也算感到些许慰藉。尽管他不追求名利,但对家乡的人民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
1949年3月,陈奇涵率部队南下,6月解放战争胜利后,陈奇涵被任命为江西军区司令员,在家乡任职,这也为他回到故乡提供了机会。
在故乡,陈奇涵再次见到了前妻王建德。当时,王建德依然默默地等着他回来。见面后,陈奇涵将这些年来的经历告诉了王建德,最后,他向她坦白了自己已经与韦彬结婚的事情,而没有选择隐瞒。
得知此事后,王建德沉默了一会儿,意识到一切已经无法改变。最终,她毅然接受了现实,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后,由于他们仍有一个儿子,王建德请求和陈奇涵继续保持联系,不再分开,陈奇涵同意了这个请求,并承诺继续承担儿子和王建德的生活费。
对于这段婚姻,陈奇涵心里从未真正放下王建德和儿子,他曾经深情地说过:“离婚不是我的本意,实在是那个时代,敌人逼我们走散,战争让我们分开。我痛恨敌人,也痛恨战争,希望儿子将来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岁月里。”
即便离婚后,陈奇涵每月都会定期给儿子和前妻王建德寄钱,同时,他常常附上一封信,叮嘱儿子珍惜和平的日子,努力学习,并照顾好母亲王建德。
1952年,陈奇涵当选为江西省政协主席。1954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毛主席希望任命一位有资历、高威望、廉洁公正且精通军法的人担任此职。
最终,毛主席决定由陈奇涵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11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军事法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陈奇涵被任命为院长。
在担任军事法庭庭长期间,陈奇涵前往周恩来总理那里接受任务。见到陈奇涵后,周恩来总理笑着说:“听说你去搞军法工作了,身上的担子不轻呀!”
任职期间,陈奇涵深思熟虑,确定了军事法庭的工作方针、任务和内容等重大问题。在这些工作框架完成后,陈奇涵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书面报告,并获得批准,随即着手组织人员,建立军事法庭。
夏至过后,随着军事法庭工作告一段落,陈奇涵终于抽出时间,踏上了回故乡江西兴国的旅途。
那天,当黄色军用吉普车驶进坝南村时,陈奇涵决定下车。在侄子陈毓街的陪伴下,他走下了车。刚下车,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便认出了他,兴奋地喊道:“奇涵公回来了!”小伙子边跑边向乡亲们报喜,迅速将这个好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
乡亲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村头迎接陈奇涵的到来。孩子们喊着“公、伯、叔”,大人们称他为“哥”。陈奇涵微笑着点头回应,同时指示工作人员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发放给大家。
在乡亲们热烈的欢迎中,陈奇涵终于回到了家门口。他看着那条被烧焦的门梁,深感岁月的沧桑,说道:“这是1929年敌人放火烧的。那时候,国民党派了一个连的人来捉拿我,没抓到我,就把我的家烧了。”
一位乡亲听后,激动地说道:“奇涵哥,你当年写的那副革命对联还在祠堂里呢,保存得很好,字迹依旧清晰。”陈奇涵笑着说:“是吗?那得去看看!”
走进祠堂后,陈奇涵看到了自己当年所写的对联,字迹依旧清晰:
“戡乱定中原,万国衣冠朝我族;揭竿除暴政,千秋事业著丹青。”
这副对联,是1922年在修祠堂时,陈奇涵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当时,他已经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满怀壮志,得到家乡乡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