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第25军最初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而第7纵队则是由新四军第7师改编而来。第7师的根基源自闽北、闽东以及闽西游击队一部分的力量,这些游击队最初组成了新四军第3支队。第3支队的指挥体系中,张云逸担任司令员,谭震林担任副司令员。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部队统一编制的指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正式改为第25军,隶属于三野第8兵团。当时,第25军的军长是成钧将军,所辖三个师分别是第73师、第74师和第75师。
那么,这三位师长的命运如何?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将领呢?
第73师的师长王培臣,来自福建上杭,1914年出生。1930年,年仅16岁的他便加入了红军。起初,他担任了红12军政委谭震林的勤务兵,随后逐渐晋升,成为红军补充第3师1团的教导员及1团政治处党支部书记。随着红军北上长征,王培臣因伤未能参与,但他继续与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留在闽西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王培臣先后担任了新四军多个职位,包括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参谋、侦察参谋等。在抗战胜利后,他进入山东野战军,并且历任华东第7纵队19师参谋长、副师长及第25军第73师师长等职。王培臣的军事生涯伴随着无数的战斗和挑战。
展开剩余55%第74师的师长张怀忠,生于1917年,山东荣成人。早年,他曾闯荡关东、甚至在伪满洲的军队服役,之后才返回山东参加革命。抗战期间,张怀忠担任了多个重要军事职务,包括胶东军区政治委员、东海独立营营长等。他在解放战争中也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先后担任过胶东军区第6师参谋长、北海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务。解放战争结束后,张怀忠仍继续在三野第25军工作,并于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1993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6岁。
第75师的师长谢锐,江西弋阳人,1914年生,1931年加入红军。谢锐的军旅生涯始于红10军,担任青年干事和宣传队队长等职务。在抗日战争时期,谢锐在新四军第3支队及其后续编制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了新四军2师、第25军75师的指挥职务。1955年,谢锐被授予少将军衔,之后,他一直活跃在军队中。1987年5月,谢锐将军去世,享年73岁。
这些将领的结局如何?谢锐将军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参与军队的工作,直至1987年去世。张怀忠则在军队退役后,转任国家机械工业部门,先后担任七机部、一机部副部长等职务,直到1993年去世。王培臣大校,在经历了战争的磨砺后,因多次负伤被组织安排离职休养。他最终回到福建的永安,安度晚年,并在2007年去世,享年93岁。
这些将领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值得铭记。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